找到相关内容1097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与未来发展

      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与未来发展    明  前 言 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,已有两千年的历史,在这段期间,可发现中国佛教的几个特质,即:第一,译经的待质;第二,判教的恃质;第三,立宗的特质;第四,宗派佛教思想的特质。本文首先分述这些特质,然后对佛教的未来,再做一前瞻性的预测,以为本文之结论。  一、译经的特质  佛教的初传,虽然早在后汉以前,但其真正的发展,可谓始自东晋时代。东晋时代是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3565224.html
  • 五台山上的一段缘

    五台山上的一段缘   森  佛家是讲“缘”的。  在首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上,一个很偶然的机会,我相识了一位法名叫慧果的台湾居士。至今我还想着她。‘ 记得当时我是住在栖贤阁宾馆,偶然听说有一台湾来的佛教观光团,就住在南楼,我便贸然前去拜访。  到了住地,她的同仁说她感冒了,现正在洗澡。我有些过意不去,可是既然来了,同仁也已通告了她,她说让我等一下,便也就坐下等了。不一会儿她就出来了。一见面她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2866605.html
  • 我对僧教育的一些看法

    我对僧教育的一些看法   ※ 作者: 如法师 - 圆光佛学院院长   壹、今昔僧教育之比较  台湾的僧教育随时代有所不同,过去我在读佛学院时,课程有佛遗教三经、百法、五蕴论、唯识三十颂、二十颂、中印佛教史等基础科目,昔日所学对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,而圆光现在的课程较三十年前比较,有多层次学制的差别。基础上,高中部(初级)课程的安排仍有成佛之道、佛法概论、佛遗三经、学佛行仪、沙弥律仪、弥陀经、中...

    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3070530.html
  • 僧伽使用现代物品的规范

      僧伽使用现代物品的规范  文/如法师   一、前言  二、僧伽严谨的律制生活规范  三、僧伽如何看待现代物品  四、僧伽对现代物品的运用  五、结语   一、前言   佛教教团的生活原则,是依佛陀当时对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等因缘,而制定律制生活之准则,目的为维护僧团共住的和乐与清净,进而断烦恼证菩提的最高理念。所以,我个人认为所谓戒律与现代化之间,应是寻求僧伽的修道生活,在...

    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5079642.html
  • 一句弥陀作大舟

         〔一句弥陀了生死〕   弥陀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最殊胜的法门,佛说末法时期的特色是只谈教理,少论行证,所以古来大德一再强调末法修行不容易,要证果更是困难。“证”就是以自己的心地行持来...

    因法师记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516101284.html
  • 人生最重要的课题──建立正知正见

    班主任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同学,阿弥陀佛!   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的是佛学研读班的宗旨:“实践佛教正信的生活,以佛法美化人生”。    从古到今,人人都希望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,但在探求当中,许多...

    因法师

    |正见|正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0957322034.html
  • 性具善恶

    一切凡圣的性,无差别。性,理性,性体,本性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。具足一切法,善恶染净等等,统统具足。转凡成圣,就是把自性中善的一面发挥出来,由六凡的人天小善,声闻缘觉的中善,菩萨的大善,到佛的至...

    法师

    善恶|心性|自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14213021384.html
  • 哲学家和佛陀

   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,印度内地有一个寻找真理的哲学家。他的学问其大无比,他的知识无可比拟,他的学生当然很多。可是他没有永恒的快乐,他的快乐总是短暂的。在他的晚年,他的快乐甚至完全消失了他坐在书房的椅子上...

    祥慧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34942946.html
  • 略说偈颂

    平常所谓“三藏十二部”、“十二部经”,指将三藏佛典的性质和方式分成十二类,在长行、偈颂、因缘、譬喻、本生、本事等十二种体裁中,偈颂不可或缺。   偈是...

    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1154135.html
  • 谈苦

     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,认为佛教太重言苦,把人生说得苦不堪言,而有一种偏激的悲观厌世态度,,诚然,放眼俗世,苦乐皆有,似不应以偏盖全,不然人生一无是处,活在痛苦中的一生有何意思?但佛教是在彻悟人生真谛后...

     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1354258.html